首页 > 思政动态 > 基层动态

“北邮蓝”点亮“中国红”:打造具有信息科技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新模式

时间:2025-05-16 [字号: 超大 ] 来源: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集(2024)

北京邮电大学

 

一、基本情况

  作为新中国第一所邮电高等学府,北京邮电大学见证了“永不消逝的电波”,谱写了“信息黄埔”的传奇。从周恩来同志“传邮万里 国脉所系”的亲笔题词到毛泽东同志“人民邮电为人民”的战略指引,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快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部署,北京邮电大学始终坚决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决策部署,走过了因邮电而生、随通信而长、由信息而强的发展历程,积淀了丰厚的邮电文化和邮电情怀。

  新时代背景下,北京邮电大学坚持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鲜明底色,实施“知邮铸魂”“传邮育心”“强邮报国”三大工程,引导学生厚植邮电情怀、矢志网信报国,构建具有北邮特色的“大思政课”。

二、主要做法

(一)实施“知邮铸魂”工程,从红色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

  1. 贯穿教学环节,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大课堂。把握思政课程“主渠道”,旗帜鲜明讲爱国。学校进行“一课一品”思政品牌课程建设,开设了“大国崛起与科技创新”“通信报国之路”等8门通信史精品选修课。借助课程思政“大平台”,润物无声讲爱国。实施课程思政“双百工程”,打造了100门课程思政标杆课程和100个课程思政工作案例,将爱国精神、邮电故事等与专业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推动“课程精品化、课堂精彩化、教学品牌化”。

2023年9月,校党委书记续梅在中国电信博物馆为2023级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

  2. 拓展践学资源,开辟爱国主义教育新阵地。与中国电信博物馆联合建立邮电文化实践育人基地,打造“通信场馆里的思政课”,组织学生参观50余场次并录制系列微党课。打造“厚重历史中的思政课”,组织师生重走蒲洼步班红色邮路,参观西柏坡山河圣地邮局、国家安全教育馆等,激励学生从邮电发展史中汲取力量。打造“科研一线中的思政课”,带领学生走进科技创新展示中心、鹏城实验室、华为松山湖基地等科研创新一线,开阔前沿视野。

  3. 创新讲学模式,构建爱国主义教育多模态。通过搭建校史、学科史育人体系,挖掘校园文化中物质、精神、行为、制度、学科等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六学联动”的方式开展各类爱国主义教育活动100余场次。统筹辅导员、博士生、退役大学生及离退休老干部组建“杏坛雁语”宣讲团,开展“北邮人、北邮事、北邮情”十大主题宣讲千余场次,将“天下事”讲成“身边事”,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融入学校发展,融入党和国家事业。

(二)实施“传邮育心”工程,在校园活动中增强使命担当

  1. 聚焦“人事物”,挖掘“小线索”,打造邮电文化主题活动,传扬邮电文化。深入挖掘邮电文化中的育人资源,以《永不消逝的电波》主人公李白烈士为原型创排《寻找李白》校园舞台剧,连续4年进行展演,辐射师生4万余名。梳理叶培大、蔡长年、周炯磐等北邮“大先生”躬耕祖国通信事业的光辉事迹,进行校园大师剧创排展演。围绕党史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主题举办5场专题邮票展,以方寸“小切口”反映时代“大主题”。

  2. 大咖“面对面”,师生“零距离”,建设标志性校园文化品牌传承国脉精神。聚焦教育、文化、社会、科技等领域,举办“国脉大讲堂”“传邮大讲堂”主题讲座,邀请校内外各行业有影响力、有代表性、有正能量的名家大师走进校园、走近学生。例如,邀请“八一勋章”获得者钱七虎院士、“时代楷模”万步炎教授等讲述爱国奋进故事。活动开办以来,辐射学生3万余名,是学校创新文化育人的载体和内容的有效实践。

2023年9月,钱七虎院士受邀作“国脉大讲堂”主题讲座

  3. 融合“1+1”,联通“内与外”,开展科技文化系列活动传递北邮智慧。学院立足学科特点开展数字文化节、网络空间文化节、智能机器人节等主题活动,举办科研报国专题讲座200余场次。学校打造“书记下午茶”“校长有约”“院士讲坛”“院长零距离”等特色育人活动,营造了“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讲大国担当、两院院士讲核心技术、智库学者讲前瞻政策、杰出校友讲行业发展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

(三)实施“强邮报国”工程,在科技研发中坚定爱国信仰

  1. 推动科教融汇,进行项目式科研训练。学校让学生真正参与国家战略项目的课题组,接触到核心技术瓶颈的问题源,置身于前沿科技创新的第一线。与高水平科研团队共建一批科创融合“大挑战”实验室,立项10个“大挑战”项目,形成了一套科教融合、本研共创的协同育人新机制。

  2. 促进创教融通,实现沉浸式创新实践。学校与龙芯中科等10家信息通信、集成电路研发单位联合建立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发力解决芯片等“卡脖子”技术难题。创建“一院一竞赛”培育模式,连续14年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成果展。打造“红色教育+社会调研”综合社会实践模式,校院两级与河北雄县、山西长治等地共建实践育人基地300余个,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

  3. 深化产教融合,注重实战式人才培养。作为全国12所国家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挂帅”高校中的唯一一所“211”高校,学校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兼职导师,校企联建“数据通信网络”等前沿技术课程40余门,设立校企合作实战课题,搭建学生实训平台。学校接茬选派3批“青春黔行”长顺服务团、“青春宁聚”宁夏电信服务团共百余名研究生到乡村振兴和科技名企一线挂职锻炼、深入实践。

三、工作成效

(一)探索形成爱国主义教育新模式,网信报国成效不断凸显

  形成了兼具爱国主义底色和邮电情怀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新模式。充分发挥校史、通信发展史的育人价值,探索形成了“以红色电波精神为引领,以厚植邮电情怀为主线,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核心,以实施三大工程为载体,以矢志网信报国为导向”的爱国主义教育新模式。学生邮电情怀更加深厚,荣校信念更加坚定。在读学子为校增光添彩,近5年来获省级及以上荣誉称号千余人次,获国家和国际竞赛奖励8080人次,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累计获得国赛8金11银的优异成绩。学生服务大局更加有为,爱国行动更加自觉。在重点领域、重点地区就业人数显著增长,多年来稳定超八成毕业生在国家战略导向单位和行业领军企业就业。

(二)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格局,科研攻关水平持续提升

  在参与国家重大工程中开展真研究。千余名学生参与到中国天眼、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每年在光通信、云网融合、网络安全等领域发表论文3000余篇。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解决真问题。围绕雄安新区高质量建设发展,牵头研发“北斗+5G室分”地下空间高精度定位导航系统,与雄安空天信息研究院签署共建协议,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为对口帮扶单位研发4个信息化系统,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在保障国家重大活动中锤炼真本领。学校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为高质量推进工程领军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学校6个科研团队百余名学生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中承担技术研发和保障工作,为金砖峰会、APEC峰会、G20峰会等重大会议活动及自然灾害、事故救援等百余次应急事件处置提供技术支撑。

2022年8月,北邮学子在开展北邮一号卫星热真空测试

(三)牢牢把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聚焦数字经济,推动经济建设。立项中国工程院重大课题“6G带动数字经济双循环发展战略研究”,联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单位发布白皮书,为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献智献策。涵养家国情怀,关注国计民生。学生代表列席参加共青团中央“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关于推动电商助农规范化的提议》获评“优秀模拟政协提案作品”,学生在有序政治参与中更加坚定制度自信。助力文化传播,推动文化建设。牵头承担文化科技领域首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揭榜挂帅”项目,相关研究成果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推进馆藏文物活化工程中应用。积极参与教育部“中阿高校10+10”合作计划,自主研发OTN芯片与设备用于129个国家的1090项工程,10年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千余名高层次信息科技青年人才。

四、工作启示

(一)建设多元主体协同联动的育人队伍

  要推动“政、行、企、校”协同攻关、互联互通,在全校范围内形成部门主责、各方参与、共同推进的育人格局,汇聚爱国主义育人合力,让爱国主义教育时时可感、处处发力。

(二)打造多维资源有机融合的育人内容

  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挖掘学校与国家事业同发展、与信息科技行业共繁荣的发展历程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充分运用社会资源,借助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信息通信场馆、科技创新企业等,打造贴近学生实际、具有北邮特色、焕发时代活力的育人资源体系。

(三)搭建多种渠道紧密结合的育人平台

  要筑牢爱国主义教育阵地,抓好理论主课堂、拓展实践大课堂、延伸网络新课堂,着力破解思政活动和学生情感共鸣少、爱国之情和报国之行相脱节的难题。通过营造浓厚的“网络强国 网信报国”校园氛围,激发学生勇闯科技无人区、抢占科技制高点,在人才支撑、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上见行动、当先锋、作贡献。

 

执笔人:许飞、钱丽情、赵瑞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