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6 [字号: 超大 大 中 小] 来源:2023年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集
理念先导、机制保障、全面融入:
理工科高校“红色育人路”实践模式探索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延安根、军工魂”红色基因、徐特立老校长“德育为首”教育思想等是学校的优良传统、独特财富。培养又红又专可靠人才是学校一以贯之的使命追求。
2012年,学校提出“德育首位、国防特色、实践育人”思路,推动实施“德学理工”计划,开启新时代“大思政”育人实践。2015年,全面推进“知能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7年,以迎接80周年校庆为契机,系统总结党创办领导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基本经验,凝练“红色育人路”模式,持续深化理工科高校“大思政”育人体系创新。
“红色育人路”模式,即弘扬延安精神,传承党的立德树人光荣传统,秉承“六个坚持”“六个突出”理念,围绕以智养德、以德养才、德学共育、志创融合目标,以“红色基因铸魂、国防需求牵引、思政引领成长”为主线,建构“四维协同”育人机制,形成以思政课为主渠道、课程思政为支撑、实践育人为延展的一体化育人体系,形塑立德树人新格局、教师教学新形态、学生成长新场域。
理念先导:深入阐释“红色育人路”理念体系
研究总结党办高等教育的基本经验,凝练形成以“六个坚持”“六个突出”为核心的理念体系,形成教研文章78篇,推出学科史辅助教材12册、相关专著3部、大型纪录片1部。学校举办高层次论坛,刊发高水平文章,将“红色育人路”模式纳入教师岗位培训和理论学习内容,推动形成引领和共识。
四维协同:建构以智养德、以德养才、
德学共育、志创融合的育人机制
坚持教学内容协同、教学队伍协同、教学资源协同、教学评价协同,提出并实现思政课“四个贯通”,即与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贯通、与校史校情教育贯通、与社会实践贯通、与学生党建工作贯通。厚培面向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防科技前沿讲好思政课的理论基础,运用知识图谱技术整合思政课教育资源,构建有效衔接的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彰显高校思政课的整体性特色。
教学内容协同,建设红色基因鲜明、国防特色突出的思政课。打造个性化、情感性、生长式的教学内容体系,建设红色基因教学案例库,编写口述史、“三代人”精神等200余个案例,用军工企业发展研究成果反哺教学,打造思政课军工报国特色。邀请革命英烈后代进课堂真情讲述红色故事,组织学生开展史料阅读、数据分析、人物调研、理论探究等活动,强化教与学互动。
教学队伍协同,推动各类教师队伍同向同行育人。组织思政课教师逐一入驻理工科学院,协同建设国防特色教材重点研究基地,孵化特色课程思政示范课141门。优势教学力量向育人一线倾斜,建立“三全导师”制度,为每个班级配备德育、学术、学育、朋辈、通识、校外6类导师累计5000余人次。
教学资源协同,实现办学优势资源向教学资源转化。发挥国防学科优势,组织30余个大团队、11个大平台、180余项大项目开展科教融合育人,搭建志与智、志与创共培共育阵地。推动思政课社会实践与军工专业课程实践紧密融合,建设实践育人基地265个,每年组织万余人次赴军工企业开展科研实践专项行动。
教学评价协同,统筹教学过程评价与育人成效评价。突出育人实绩,依托完备的工程教育认证机制,在“培养方案—课程教材—教学方法—评价机制”全过程闭环评价中,融入课程思政质量评价体系。推动专任教师担任学育、学术导师,把指导学生双创实践情况等作为教师评价考核、职称晋升的重要标准。
有机融入:构筑浸润式信息化“大思政”教学场域
信息技术赋能“新思政课堂”。建设全国高校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教育部思政课群虚拟教研室,依托人工智能、虚拟仿真优势学科建设一批“浸润课堂”。各门思政课均在虚拟仿真中心现场授课,形成具身性体验、反思性观察、创造性转化的教学模式。
立体空间拓展“新思政场域”。突破课堂教学时空,建成新校史馆、国防成就展厅、国防文化广场等现场教学空间,与国防科工局共建“人民军工成就展馆”,建成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支撑思政课和专业课共同开展情景式教学。
文化生态浸润“新思政环境”。大力实施珍贵校史资料数字化、办学媒体资源数字化和校史“口述史”采集等三大“红色校史工程”,为红色文化生态建设打下坚实基础。打造以“时代新人说”、“一二·九”歌咏比赛、“百家大讲堂”、特立论坛、“师缘北理”、“我爱我师”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品牌活动矩阵。建设“红色育人路”校园红色文化中轴线、办学旧址教育基地、国防文化教育基地,打造“一轴两基”红色文化生态圈,以红色基因深度浸润的全生态影响人、感召人、塑造人。
成效启示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北京理工大学师生以党和国家事业需要为己任,自觉传承弘扬兵器三代人、雷达三代人、车辆三代人等北理工人精神图谱,为党和国家重大任务提供关键技术保障,涌现出全国最美大学生、未来青年女科学家宋哲,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史晓刚等一批“科技新秀”“创业先锋”。创新创业形成标杆示范,“互联网+”大赛两夺总冠军、“飞鹰队”国际赛场连续夺魁、无人方程式赛车独捧“五冠王”。毕业生赴国防系统等国家重点行业领域就业比例连年增长,近年来接收毕业生前30名的单位,主要为航空航天、兵器电子、信息通信、船舶、装备制造等行业领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超98%。
育人经验辐射全国。成立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举办“红色育人路”高等教育论坛、智慧思政高峰论坛,引起广泛关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时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姜沛民等领导专家共同聚焦“红色育人路”撰文,在《中国高等教育》等刊载推广。与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共同成立延安精神与中国青年研究中心,成为“延安精神进校园”全国示范高校。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中国共产党创办新型正规高等教育的历史经验”高端论坛、北京市“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推进会等作交流发言,向全国高校推广“红色育人路”成果。
有关成果得到中央领导同志肯定。2020年,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批示学校“发扬革命传统,总结红色育人路宝贵经验,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2021年,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王晨来校调研,肯定学校“走出了一条党创办和领导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红色育人路”。
启示一:弘扬传统、立足优势,“红色育人路”模式实现了理工科高校“大思政”育人理念的守正创新。“红色育人路”模式既根植于党创办新型正规高等教育的历史经验,又发展于新时代对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转化运用。其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理念、主张和方案,是建设思政工作体系贯通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有益尝试,为立足高校特殊优势特色、提升又红又专人才培养能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路开阔了理论视野、提供了策略路径。
启示二:面向需求、打通资源,“红色育人路”模式构建了适合理工科高校特点的德学共育、志创融合育人机制。“红色育人路”模式坚持理工科高校学科专业特点与党和国家重大需求强对接,科研实践环节与体验式、浸润式教育需求强吻合,学思践悟相统一的培养过程与培养学生的理想本领担当强关联。突出“红色基因铸魂、国防需求牵引、思政引领成长”这一主线,通过“四维协同”育人机制建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进科研、进实践、进教书育人职责、进文化育人场域,达到了激扬理想、磨炼意志、砥砺责任的教育效果,实现了价值塑造、知识养成、能力锻炼一体化培养,使得科教融合育人成效更加凸显。
启示三:关注学生、鼓励参与,创新智慧思政方法手段,探索了网络信息时代“大思政”育人新形态。“红色育人路”模式探索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表达,立足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入、学生身心的浸润体验,促进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优化升级。其所建构的教育教学新形态、新场域,推动思政课教师与专任教师、思政教育内容与专业学习内容、信息技术赋能与思政传统优势同向同行,突破了传统思政教育教学吸引力不强、实效性弱的瓶颈。
执笔人:季伟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