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思政动态 > 新论集萃

完善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构

时间:2022-12-08 [字号: 超大 ]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社

冯   刚    梁超锋

    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围绕思想政治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阐明了一系列理念方法,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这对进一步完善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表达了新期待、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完善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构,要着力在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科学性上下功夫、见成效。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顶层设计的系统性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2021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这一文件既总结了过去又谋划了未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科学性、规律性认识,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思想政治工作作出了新部署,强调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

    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无论是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始终与党的建设同向同行、同频共振,与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工作结合起来,贯穿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共同为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提供有力政治和思想保障。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和作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才能形成强大动力,焕发出勃勃生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更好汇集起攻坚克难、开拓前行的磅礴伟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思想政治工作在党的建设实践和国家治理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治党治国的一种重要方式,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凝练和时代表达。从“生命线”到“治党治国的重要方式”,体现了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定位、战略地位的认识不断深化,也彰显了对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深刻把握。

    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体制机制。随着外部环境、教育对象、方法手段的不断变化,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理念和经验办法日显乏力,那种仅靠单一项目、力量和手段以及因分工过细、条块分割等原因造成协同不足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因此,需要完善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加强内部系统以及内外系统之间的协同配合,突出各育人系统之间的共同作用,着力完善各育人系统协同攻关、联动协作、合力育人的体制机制,强化正向效应牵引、减少互斥内卷损耗、保持步调和谐一致,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形成有序的组织结构,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不断健全、治理能力不断增强、育人质量整体提升,朝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共同目标合力前进。同时,建立健全相应的领导机制、运作机制、评估机制与保障机制,依靠制度的规范性、稳定性和制约性,不断提高管理上的可操作性。

    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方法。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伴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同时,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工作内容和方法,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科学的规律性认识。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促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发展,需要认识、把握和遵循科学规律、运用科学方法。第一,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如果离开隐性教育,显性教育就会显得单一枯燥,不能得以内化,而如果离开显性教育,隐性教育也会失去依托,教育力度不够。只有将二者紧密、有机结合起来,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充分发挥作用。第二,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思想问题和物质利益是紧密相连的,解决这些问题,大道理固然要讲清讲透,更重要的是必须把它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将思想政治工作抓实抓细。第三,坚持广泛覆盖与分类指导相结合,针对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社区、网络等不同主体的特性,采取不同的方法、制定不同的策略,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制宜开展工作,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整体布局的整体性

 

    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不是支离破碎的组合。只有立足于整体性,才能实现系统设计、整体推进、融合发展。这就要求既要在思想政治工作的谋篇布局上突出整体性和系统性,也要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选择、主体建构与方式运用上突出综合性与协同性。

    加快构建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众多要素和不同方面。新时代加快构建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要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层次立体、全面覆盖的工作格局。因此,要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内部各要素之间、思想政治工作与其他环节及相关工作之间的统筹协调,实现各司其职又同向同行,由“各自为政”向“协同联动”转变,凝聚各方力量着力破解综合性难题。第一,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人民团体分工负责、全党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第二,打造专兼结合的工作队伍,配齐配强思想政治工作骨干队伍,充实优化兼职工作队伍,不断壮大志愿服务工作队伍。第三,用好各级各类文化设施和阵地,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教育和服务群众中的作用。第四,建立健全内容全面、指标合理、方法科学的思想政治工作测评体系,把“软指标”变为“硬约束”,更好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鼓舞斗志、团结奋斗的重要作用。

    积极开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善用“大思政课”,才能更好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更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第一,从课程建设上而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互动局面。第二,从纵向学段设置而言,要按照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行总体设计,对大中小学各阶段的教育内容进行同步设计和一体规划,在保持整体性、关联性的同时,使不同学段体现各自教育特点有机衔接,以实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育人目标,从而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第三,就横向而言,持续探索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四方协同育人机制,贯彻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协同发挥不同岗位、不同类别的高校教师育人功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建立起一支包含思政课教师、专职辅导员、行政管理干部、研究生导师等在内的政工队伍,发挥育人合力。同时,要充分发挥科研、管理、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协同育人效应,优化系统结构,相互配合衔接,从而使得青年人能够真正“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增强志气、骨气和底气,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施推进的协同性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虚功实做、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在具象化、细微处下功夫,把这项工作抓在经常、融入日常,以一体化、常态化和长效化协调推进思想政治工作。

    打好思想政治工作组合拳。新时代、新征程、新目标为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责任单位和参与单位都要明确各自的任务要求,逐一抓好落实,打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组合拳。第一,各有关部门要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日程,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制定和落实责任清单、定期分析报告制度、专题研究和学习的制度。要做到循序渐进、持续用力,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连贯性。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高度负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基层党组织要时刻绷紧思想政治工作这根弦,耐心细致做好党员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第二,各有关部门要在政策的相互衔接、工作的具体实施、评估的反馈检查、经费的基础保障等方面加强统筹协调,整合资源、集聚力量,共同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另外,针对思想政治工作与新时代新使命不适应的突出问题,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筑牢基层基础、增强保障力量,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方式方法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

    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关键点。思想政治工作是以人为对象,解决人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问题,提高人的思想觉悟的工作。其重点对象是党员领导干部和青年学生,因此要紧密结合当前经常性思想工作的发展规律和不同对象的思想实际,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效能,把握关键环节,灵活开展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青年发展问题,青年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样态与整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现状与未来息息相关。以青年学生为例,要解决做好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一要拓展工作平台,借助“互联网+”,打造网络育人平台,积极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吸引、培养熟悉网络、熟练运用新媒体的人才队伍,逐步建设起深受大学生喜爱的网络阵地;二要完善工作体系,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让“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实践育人”等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三要创新工作手段,综合运用课堂理论教育、社会实践锻炼、校园文化熏陶以及网络媒体引导等方式方法,灵活采取“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等方法,增强教育实效,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和感染力。

    形成思想政治工作一盘棋。思想政治工作扎根于中国大地,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扎根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结合中国发展大势,做到因势而新,针对国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探索新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只是嘴上喊喊、口里说说,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平台抓手来推进。第一,从思想观念层面看,把治理的思维、观念和方式贯穿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结合党和国家的战略任务安排、中国发展实际、世界发展大势、青年学生特征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需求,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衔接配套、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用制度化手段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和实效性。第二,从具体实施层面看,中央和地方需要层层递进、保落实、见成效,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参与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效果评价的科学性

 

    思想政治工作功能作用发挥的大小、效果的好坏需要评价衡量,评价是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效果评价是针对工作开展所得的结果和功效进行的把握和评判,根据是否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任务、使命宗旨而具体展开。效果评价虽然具有困难性,但是否产生效果的信息反馈,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调整、改进以及思想政治工作自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

    明确思想政治工作效果评价的基本原则。进入新时代,随着思路理念、体制机制、路径载体、方法手段等各方面改革探索的不断深入,思想政治工作的变化发展快速而显著。因此,要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工作效果评价的基本原则。第一,以政策导向性为基本依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讲话精神为要旨,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制度规定,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评价提供了方向和指引。第二,以内在规律性为重要遵循。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既充分考虑思想品德要素知、情、信、意、行的内化与外化,又充分认识知与行不断从旧质到新质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矛盾运动过程,紧紧围绕不同教育对象成长发展需求设计评价标准、内容和方式。第三,以突出实践性为现实要求。既明晰思想政治工作评价开展的实践场域是扎根中国大地,须始终着眼全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又坚持问题导向,充分理解思想政治工作效果评价开展状况的复杂性和挑战性,须统筹兼顾不同类型、不同主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切实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形成思想政治工作效果评价的长效机制。

    确保思想政治工作效果评价的标准统一。就思想政治工作效果评价而言,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主体的评价标准之间应当存在差异,这是增强评价针对性的客观需要,是避免一刀切的有效方法,也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必然选择。如果此类基础性的标准不一致、不协调,那么不仅会使接受评价的一方无所适从,还会使评价的实施者失去准绳,难以把握尺度。思想政治工作效果评价既要保证与其他工作评价的整体协同,也要保证自身内部指标的协调一致。不能因为评价模块的划分、评价方案的分类所带来的差异性,而破坏评价指标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思想政治工作效果评价必须及时进行“标准”规范的修订与变更,进而确保评价标准的协调一致,以保证测评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政策文件是制定效果评价标准、推进效果评价实践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思想政治工作效果评价工作的基本依据和最终落点还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状况和发展趋势。因此,不能一味地依靠已出台的明确成文的政策文件要求,对其进行机械式的解读和实施,而是要充分发挥各地方、各高校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对全国性标准还没有出台或上级政策文件尚未涉及的领域、环节和要素,各地方、各高校要主动按照政策文件的基本精神先行先试,设计本地区、本高校的效果评价标准体系,开展效果评价工作,为上级政策规范的制定积累经验、创造条件,进而实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协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效果评价发展的整体格局。

    掌握思想政治工作效果评价的基本方法。思想政治工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推动,时代的进步、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党的理论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改革、不同主体心理思想行为需求变化等,都会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的要求。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论述,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守正创新指明了方向、打开了思路、揭示了规律,保证了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前瞻性,引领着效果评价工作不断革新。坚持政治评价与业务评价相统一、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统一、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统一、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统一、精准评价与模糊评价相统一的原则,围绕接受质量、过程、结果等要素,建立多层次复合型、综合性多领域的质量评价体系,发挥质量评价体系的引导作用。基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统性与复杂性,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建构要落地落实,就要在观照实践经验与以往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凝练出全面性与重点性相结合、基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指标要素,为全面评价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有效依据。

    [作者分别系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教师。本文系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研究项目“完善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