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9-24 [字号: 超大 大 中 小]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93.为什么说共建“一带一路”是要建设同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谋发展的“百花园”?
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万里丝路,千年梦萦。2013年秋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自那以来,“一带一路”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犹如一对腾飞的翅膀,飞向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远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这向世界宣示了我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一带一路”倡议根植历史,更面向未来。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汉代张骞肩负和平友好使命,向西域传播了中华文化,也引进了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芝麻等西域文化成果。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7次远洋航海,远涉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留下了中国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丝路精神,把我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赋予古代丝绸之路全新的时代内涵。这一倡议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顺应各国人民过上更好日子的强烈愿望,是面向未来的正确抉择。
“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这一倡议致力于推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其核心内涵是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加强经济政策协调和发展战略对接,促进协同联动发展,实现共同繁荣。这一倡议要实现的最高目标就是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框架内,各方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
百花争艳,实景为证。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从美好愿景变为实际行动中取得丰硕成果,绘就了一幅“大写意”。中国成功举办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级别视频会议,同170余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文件,“一带一路”成为全球最大国际合作平台。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推动有关国家同“一带一路”进行战略对接,如俄罗斯提出的欧亚经济联盟、东盟的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哈萨克斯坦的“光明之路”等,与“一带一路”联接互补、交相辉映。放眼“一带一路”沿线,一条条公路铁路、一处处桥梁隧道、一片片工厂园区、一座座医院学校在共建国纷纷落成,“一带一路”百花园呈现出勃勃生机。特别是面对全球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间的守望相助有效缓解了医疗物资紧张问题,“一带一路”合作在逆风中破浪前行,为全球复苏注入关键力量,带来更多新的机遇。
知识链接
“一带一路”是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
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指出:我们要尊重彼此主权、尊严、领土完整,尊重彼此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把“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聚焦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把“一带一路”建成繁荣之路;打造开放型合作平台,维护多边贸易体制,解决经济增长和平衡问题,把“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优化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资源,把“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把“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
共建“一带一路”,让所有参与方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认同和欢迎。但国际上也出现了一些杂音,有的妄称这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也有的将其抹黑为“新殖民主义”。事实不容扭曲,公道自在人心。“一带一路”倡议虽然源于中国,但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一带一路”是经济合作倡议,不是搞地缘政治联盟或军事同盟,不针对谁也不排除谁;是开放包容进程,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小圈子或者“中国俱乐部”;是中国同世界共享机遇、共谋发展的阳光大道,不是这样那样的所谓“陷阱”,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搞零和游戏。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方向高度一致,都是向世界提供的公共产品。中国人民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真诚愿望和实际行动,任何人都不应该误读,更不应该曲解。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推动世界繁荣发展,是各国人民共同的愿望。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上升、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的背景下,进一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体现了我们的大国担当。面向未来,我们要继续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追求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共同绘制好精谨细腻的“工笔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
——关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94.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这首经毛泽东同志亲自修改的歌曲,伴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唱遍祖国大江南北。一代代中华儿女唱着这同一首歌,迎来新中国,走进新时期,跨入新时代。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一重大政治论断,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深化了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在科学把握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基本关系上达到新的高度。
习言习语
党是我们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古人讲的“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在当代中国,没有党的领导,这个是做不到的。
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根本点,绝对不能有丝毫动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很多特点和特征,具体反映在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各个方面,体现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各个领域。比如,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等。在这些特点和特征中,党的领导是最重要最本质的特征,其他特点和特征都是由党的领导所决定的,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形成发展、发挥作用、彰显优势的。
我们说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在于党的领导直接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方向和命运。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化大生产必然导致生产资料转变为社会所有,为社会主义的到来奠定物质基础;同时,也必然导致无产阶级结成自己的政党组织——共产党,为社会主义的实现提供政治保证。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是共产党的崇高事业,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完善和巩固都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在波澜壮阔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中,共产党始终代表着整个运动的利益,并作为最高领导力量决定着整个运动的发展方向。具体到中国来看,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并进入了新时代。理论和实践充分表明:我们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这一伟大事业的开创者、引领者、推动者,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不变色、永不变质的根本保证。
党的领导这个最本质特征,体现在我们党是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领域各方面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需要四梁八柱来支撑,党是贯穿其中的总的骨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轮需要不断破浪前进,党是自始至终的领航力量。当今中国,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没有大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力量或其他什么力量。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项事业中,我们党始终处于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统领地位。无论是创造经济发展奇迹,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是持续向贫困宣战,解决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无论是提出小康社会目标,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一切进步和成就根本在于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定要认清,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什么是中国特色?这就是中国特色。”
党的领导这个最本质特征,体现在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制度优势反映制度属性,中国制度之所以“行”,是因为党的领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是最具统领性决定性创造性的因素。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显著优势中,第一位的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优势。这一优势是带有统领性的根本优势,贯穿于其他方面显著优势中,同时其他方面的显著优势都同党的领导制度密切相关,都离不开党的领导这一优势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有效协调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重大关系,确保大政方针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更好发挥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各方面的显著优势,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近年来,西方世界乱象频发,政坛恶斗、社会撕裂、种族歧视……反观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照。“中国奇迹”充分证明,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是形成制度优势、增强治理效能的根本所在,是“中国之治”的奥秘所在。
党的领导这个最本质特征,还体现在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最根本保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回望来时路,正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民族复兴展现出越来越光明的前景。远眺前行路,我们不知还要爬多少坡、过多少坎、经历多少风风雨雨、克服多少艰难险阻,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从根本上讲还是要靠党的领导这个“定海神针”。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才能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万众一心朝着宏伟目标坚定前行。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一重大论断已经写入党章、载入宪法,体现了全党的意志和国家的意志,反映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绝不能有任何含糊和动摇。在前进道路上,要始终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完善和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毫不动摇把党的领导这个最本质特征坚持好、这个最大优势发挥好,不断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丽篇章。
原文链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1/0923/c1001-32233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