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务基层 > 基层优秀研究成果

网络思政“六个一” 助力新时代数字好青年养成

时间:2025-04-03 [字号: 超大 ] 来源:市政研会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 于小雷 王 培 郑淼文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明确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指出,“发展数字教育,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改革所向,更是教育工作者应有之志、应尽之责、应立之功”。当下,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数字社会青年学习工作生活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能力。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是顺应数字时代要求,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战略任务;是实现从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的必由之路。在深入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背景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网络思政教育,围绕学生学业发展、兴趣特长、成长需求等,充分利用大数据精准化、精细化、精致化等特点,通过调查研究、开设课程、阅读征文、特色行动、拍摄视频和外出实践等方式,引导学校广大学子培养更加新颖的数字思维,提升更加敏捷的学习能力,在数字化浪潮中争做奋勇担当、全面发展的有为青年,开创具有京师特色的网络思政工作新局面,全力培养新时代数字好青年。

一、工作背景

  近年来,学校积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由线下向线上、由单一向多维转变,努力把网络阵地构筑成思政教育的新平台、理论学习的新空间、舆论引导的新高地,探索打造具有时代热度、人文温度、思想深度、情感厚度的网络育人品牌。在数字化背景下,基于强国战略的总体部署和高校思政的本质特点,学校深刻理解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意义,积极探索网络思政工作创新发展,这既是新形势新挑战,也是新机遇新要求。

  (一)工作基础:构筑“同心圆”,提供了强有力的外在支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近年来,为统筹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加强网络育人工作的价值引领,党委学生工作部创新方法手段,拓展内容形式,加强平台建设,不断优化网络育人成效。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逐渐形成了“以立德树人为圆心,以实践创新为半径,以协同育人为圈层”的“同心圆”式网络思政育人体系,凝聚成学校党委统一部署、教师团队积极培育、青年学生广泛参与的网络思政工作“朋友圈”。

  在深入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中,整合各院系新媒体资源,发起成立“京师学工新媒体联盟”,扎实推动“网络育人‘同心圆’工程”,扶持了一批网络思政工作室,表彰了一批校园正能量网红青年,培育了一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优秀课题与案例。各单位也在多方联动、有效协同中,积极参与学工系统新媒体建设,破解网络思政建设难题,丰富校园网络文化内涵。

  (二)面临挑战:进入新时代,网络思政面临育新人的内在需要

  《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提到,把互联网作为开展青年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在青年群体中广泛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引导青年科学、依法、文明、理性用网。进入新时代,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不断改变00后、05后大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并深刻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充分发挥好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高校网络思政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以数字化赋能网络思政工作体系、内容、方式等全方位创新,是新时代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生态的重要举措。

  2023年5月,以“AI时代数字化与青少年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届青少年互联网大会在学校召开,开幕式论坛发布《新时代数字青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2023)》。报告显示,大学生网络素养整体平均得分为3.67分(满分5分),略高于及格线,高于青少年及初中生的3.56分,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报告提出网络素养教育核心理念是“赋权、赋能和赋义”,赋权就是给予青少年网络权利,赋能是建构青少年网络能力体系,赋义就是对青少年进行网络价值观教育。由此可见,进入新时代,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网络平台的使用逐渐向注重网络素质养成转变,从引导支持逐渐向赋能提升转变。

  高校育人的根本是立德树人。网络作为高校思政教育新的工作场域,构筑了网络育人的新范式,赋能思想教育新发展。在良好的网络思政育人体系与平台基础上,高校更为亟须的是新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提升,为青年大学生网络素养赋能,这也成为“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网络育人‘同心圆’工程”是网络思政工作的1.0,那么“数字好青年养成计划”则为网络思政工作的2.0,从外在平台搭建到内在赋能提升,网络思政工作一步步在精准上下功夫,在实效性上下功夫,在教育引导学生从知网、懂网向用网上下功夫。

  二、具体做法

  为顺应数字时代潮流,加快落实《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深化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积极推动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体系建设,党委学生工作部联合新闻传播学院面向学校师生发起“新时代数字好青年养成计划”,依托“京师学工”新媒体联盟开展网络素养“六个一”项目,引导广大学子培养数字素养与技能,全面提升数字生存能力、数字安全能力、数字思维能力、数字生产能力、数字创新能力,在数字化浪潮中奋力担当起迈进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的使命责任。

  (一)开展一次网络素养专项调研

  当前,青年人的数字素养总体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存在数字安全意识薄弱、信息焦虑、游戏和短视频成瘾、网络文明与网络自律等问题。为此,学校面向校内外相关单位的学生发放了近一万份《大学生网络素养调查问卷》,深入调研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并进行分析研究,形成了具有针对性、指导性的网络素养调查报告,从网络素养测评指标体系、何为媒介素养和网络素养、网络素养提升策略和技巧等三个方面,分析当前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现状问题,为学生网络素养提升提供相关对策建议。

  (二)建设一批网络素养专题课程

  制作“青少年网络素养100讲”系列课程,引导大学生文明上网、科学上网,增强大学生安全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能力,切实保障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该公益课程汇聚北师大、中国社科院、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新闻传播学、法学、教育学等优势学科力量,邀请检察官、法官及互联网平台创作者等共同录制,从上网注意力管理能力与目标定位、网络信息搜索与利用能力、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能力、网络印象管理能力、网络信息安全素养和网络道德素养等六大方面共同构建青年网络素养知识体系,赋能网络素养教育与数字素养公众科普,助力数字中国网络强国建设,携手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三)推出一系列网络素养短视频

  制作一批“鲸狮网事”小剧场短视频,以网络素养、网络安全、网络法治等方面为主题,由学生进行演绎,录制精彩脱口秀、生动小剧场,形成深受学生喜爱的短视频作品,引导学生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技能,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推出10期《共建网络安全 共享网络文明》网络安全专题微课,通过大量贴近生活实际的案例,积极推动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体系建设,为大学生网络安全保驾护航。

  (四)开展一系列网络素养实践活动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校外各大媒体单位合作共建网络素养教育实践基地,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实践及培训活动,让思政育人更加鲜活、更加生动、更加有效。组织学生先后赴腾讯、百度、字节跳动等单位参观学习,引导学生认识互联网、参与互联网信息生产,通过切身体验通信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发展引发更多的思考和行动,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

  (五)推出一系列网络素养专门读本

  推出一系列网络素养阅读经典书目,邀请相关专家学者推荐网络素养领域经典图书,如《媒介素养》《网络素养——数字公民、集体智慧和联网的力量》《自控力》《中国青少年网络成瘾预防手册》《赢回专注力》《后真相时代》《理解媒介素养:起源、范式与路径》《注意力市场—如何吸引数字时代的受众》《网络心理学》等,开展师生共读,读后感交流活动,征集相关阅读心得,开展系列阅读提升网络素养征文活动。

  (六)开展一系列网络素养提升专项行动

  从网络认知、网络信息参与、网络信息批判、网络道德与价值观等方面,设立“上网注意力管理”“网络谣言与大学生网络安全”“如何提升对网络信息的批判能力”“大学生网络个人隐私保护”等50个选题,开展网文、海报、情景剧、辩论赛、调查研究等形式的行动,引导广大青年以数字化思维提升自身能力和本领,实现自身全面发展。

  三、取得成效

  近年来,学校紧密结合时代精神、社会热点,积极研发学生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精品,不断丰富活动形式、凝练产品特色,构筑网络育人工作矩阵,精心培育网络思政文化产品,网络育人内容精品化水平、队伍专业化程度均得到提升。

  (一)打造了特色突出的网络文化品牌

  截至目前,学校已连续4年举办网络文化季系列活动,共组织21场网络文化大讲堂、24场网络素养训练营和4届网络作品创作大赛,面向全校师生征集摄影、动漫、网文、音频、短视频、公益广告等主题网络文化作品千余件,努力打造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多次参加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并获“优秀组织奖”和各类作品奖,荣获中国大学生在线评选出的“校园新媒体融合共建三十强”等荣誉,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二)形成了主题鲜明的网络思政作品

  以重大时间节点为契机,扎实做好学生思想引领,围绕师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宣传阐释,推出“京师冰雪·微思政课”系列课程10期,积极传播冬奥知识,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推出“以青春之声 献礼二十大”主题系列微课堂4期、“以青春之声 礼赞二十大”主题系列微课堂10期,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出“疫情防控大思政课”2期,引导广大师生坚定防疫信心,强化防疫意识,涵养责任担当;推出“战‘疫’有我 当‘燃’不让——BNU夏日直播间”主题活动28期,面向学生开展体育、艺术、学业就业、心灵减压等方面的主题教育。

  (三)营造了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

  近年来打造了一批有情怀、有思想、有深度、有影响、有口碑的“10万+”网络育人品牌作品,其中2021年毕业快闪视频浏览量8000万、期末加油短片《BNU disco》浏览量100万、毕业纪念MV《亲爱的同学》浏览量90万、校园青春短片《送你一匹马》浏览量70万、抗疫短片《你的答案》浏览量40万,教师节献礼短片《何以为师》与校庆短片《京师万象》浏览量30万,以上作品获人民网、新华网、新华社、紫光阁、《光明日报》、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报》、北京团市委等多家官方媒体转发。

  (四)建立了专业扎实的网络思政队伍

  成立“京师学工新媒体联盟”,200余家联盟成员单位共同成为强化思想引领、传播主流价值的网络育人重要平台。集中团队力量,发挥攻关优势,注重经验总结,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实践,开展网络思政科学研究,网络思政课题“打造京师风范网络育人‘同心圆’构建思政工作立德树人‘朋友圈’”入选教育部2021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

  四、经验总结

  学校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网络育人中加强数字化赋能,注重资源融合和方法创新,推动长效机制建设,树好旗、谋好篇、布好局、领好雁,努力把网络育人工作“做到家”、让思想政治教育“入心田”。

  (一)科学构建网络育人工作体系

  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协同联动、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形成 “同心圆”式网络思政育人体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通过思想引领、价值引领、文化引领、行动引领,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着力构建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发挥校园主流舆论场的功能。

  (二)完善健全网络育人体制机制

  加强统筹谋划,研究出台《京师学工新媒体联盟章程》等一系列管理办法,提升新媒体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培养专门力量,促进内部互联,创新工作方式,建立健全“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网络育人工作体制机制。发挥学科优势,搭建集思政、教育、心理、新闻传播、信息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智库支持团队,组建网络育人专家团队,提高网络育人科学化水平。探索建构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组建网络安全员队伍,建立专业的舆情信息分析平台,提升舆情应对与处置能力。

  (三)拓展巩固网络育人平台载体

  完善网络育人新媒体矩阵,健全“学校-院系-学生组织-班级-个人”五级网络思政体系,统筹全校网络教育资源,加强矩阵内部各环节、各流程的协同联动,优化资源配置,打造官方媒体和个人媒体有效互动、校内媒体与校外媒体双向联动、线上内容与线下活动相互补充的网络育人平台,建成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网络育人队伍。

  下一步,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推进网络思政工作守正创新,在数字化浪潮中奋力担当起迈进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的使命责任,以数字化赋能新时代网络育人工作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