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题研究 > 研究成果

思政工作助力防范和化解生成式人工智能风险

时间:2025-03-17 [字号: 超大 ]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其他技术进步一样,是一把“双刃剑”。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给经济社会带来一定冲击。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学习并模拟事物的内在规律,根据用户的输入资料生成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的新内容,这样的精准“投喂”,可能固化个人的思想观念,分化社会共识,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对公平正义、社会信任和人的主体性带来冲击。为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防范和化解生成式人工智能风险,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建立人工智能综合治理首善样本

  发挥优势,积极倡导全球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充分利用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世界互联网大会、北京文化论坛等国际会议的优势,加大对习近平主席倡导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宣传力度,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扩大影响,让“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等基本原则成为共识,营造全球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合作的舆论氛围。

  立规明矩,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入法入规。建立法规标准体系,积极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贯彻落实,总结实践经验,针对现有法律法规与发展之间的空白区和新风险,推动建立人工智能相关法律和标准的制定,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法规支撑。把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纳入意识形态阵地管理,修订完善宣传工作条例、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等党内制度,通过党内法规形式明确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的建设标准和管理要求,建立人工智能意识形态监管制度。

  发挥各类主体作用,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建立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联席会制度,按照归口管理、集中统一、高效协调原则,统筹和打通生成式人工智能生产、发展、治理全过程、各环节,共同应对意识形态风险。强化生成式人工智能主管部门的监管责任,建立舆情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分析研判、应急处置等机制,及时掌握互联网舆情和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动态,针对倾向性问题提出指导意见,督促行业、企业整改落实。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搭建生成式人工智能联合决策平台,加强对发展规划、远期风险监测的研究,加强行业自律,组织开展系统检测评估,实施行业准入和黑白名单制度,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压实企业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建立从业人员意识形态承诺制,加强系统开发应用事前事中事后跟踪监管。完善科技伦理监管规则,加强分级分类管理。

  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给经济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

  加强就业引导,化解结构性失业带来的冲击。利用全媒体平台,围绕第四次工业革命、国家产业政策,特别是人工智能发展政策规划,讲清楚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以及对就业带来的持久和结构性冲击,引导公众认清趋势、转变观念。加强风险评估和政策协同,政府部门应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在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布局、出台政策前,对就业的影响做出评估,把握工作节奏、加强政策协同、完善配套措施,把结构性失业风险降到最低。引导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把企业转型和职工技能重塑同步部署,建立在转型期内保留员工的有效机制,有针对性地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确保高风险员工顺利转型。积极提供就业服务引导,加大对企业转型职工安置、个人再就业或创业典型的宣传报道力度,组织开展就业形势分析、职业规划、技能培训,帮助劳动者掌握新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培育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社会生态,提升公众适应能力。普及人工智能知识,组织编写系列人工智能普及读本,用大众化的语言普及人工智能知识,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剖析带来的机遇和风险。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鼓励师生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行教学、科研,全面提升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认知和驾驭能力。充分动员社会公益组织的力量,组织志愿者、大学生进社区、进农村,面向老年人等弱势群体进行数字网络、人工智能知识的普及,不断消除“数字鸿沟”。建立广泛应用场景,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科技馆、博物馆、街心公园等生产生活中渗透, 鼓励开发企业走进农村、机关、学校、社区,推介产品、了解需求、改进服务,提升产品使用的便捷度。

  防范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中存在的偏见歧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引导机关、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开发、部署、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时,正视生成式人工智能存在的偏见和歧视,履行风险告知义务,明确风险等级和限制使用范围,做到算法规则透明和结果可解释、可预测。积极做好数字技能和人工智能伦理、媒体与信息素养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提升公众对于算法规则和数据价值的认识和理解,正确看待生成式人工智能固有的歧视和偏见。发挥新闻监督、社会监督和法律监督的作用,畅通救济保障渠道。

  坚持目标导向,打好生成式人工智能环境下的思想政治工作主动仗

  建立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相适应的精神家园,加大文化产品供给。增强生成式人工智能文化产品创作,创作优秀的科普科幻影视作品、科普科幻文学作品,反映人工智能变革,激发大众科学兴趣,引领其对人工智能时代社会问题的思考,更好地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变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为文化阵地赋能,引进VR等先进技术和生成式人工智能设备,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公共图书馆等文体阵地和文化设施建设,增强吸引力,把大众从线上引导线下、从虚拟世界召唤到现实世界。

  确保生成式人工智能造福社会,倡导以人为本的价值理性。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引导公众全面地发展地联系地分析问题,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真实社会与虚拟社会、机遇与挑战的关系,客观冷静地对待现实问题。强化法治观念,持续开展法治教育,不断增强公众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避免情绪化的思维方式和简单粗暴的行为方式。积极做好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关注公众的思想动态,指导各级组织加强与所属人员的沟通与交流,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及时解疑释惑,引导形成科学的自我认知、社会认知和国家认知;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着眼增强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话语权和传播力,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话语体系建设。增强文化主体性,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巩固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增强文化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丰富反映主流价值观的语料库。加强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研究,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力水平。探索适应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本文为北京市政研会2024年度重点课题《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 防范和化解生成式人工智能风险》的一部分,发表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202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