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6 [字号: 超大 大 中 小] 来源:北京日报
首都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取得丰硕成果——
《北京日报》记者 路艳霞
高擎真理火炬,方能洞见前路。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殷殷嘱托,催人奋进。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十分关心北京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赋予北京全国文化中心战略定位,明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强调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指出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习近平总书记还专门为2023北京文化论坛发来贺信,深刻指出北京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强调更好发挥北京作为历史古都和全国文化中心的优势。
守正创新、凝心铸魂。北京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市委把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摆在新时代首都发展的突出位置,举全市之力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首都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持首善标准,持续稳步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强大伟力。
京华大地,党的创新理论形成生动实践
新时代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伟大变革中,北京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京华大地形成更多生动实践。巩固壮大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的主流思想舆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建设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最好的城市。
京华大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研究走在全国前列。北京市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先后支持建设三批共26家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努力打造全国一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阵地。北京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在理论研究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出一大批代表首都水准、体现北京特色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在中央“三报一刊”发表理论文章1400余篇,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
京华大地,全市6515个基层党委、4641个党总支、10.6万个党支部,253.7万名党员积极投入、认真学习。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广大党员深刻领悟到,“两个确立”是新时代首都北京发生深刻转型、实现历史性变化的根本原因,也是新征程上应对一切风险挑战的最大信心。
京华大地,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北京持续打造《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前线》、“宣讲家”网等理论传播品牌,报、刊、台、网、微、端、屏理论传播矩阵影响力不断扩大。创新开展“理论+百姓+文艺”等互动化宣讲,海淀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联合区内8所院校组建“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讲习团”,深入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让党的理论宣传“出圈”。全市各级各类宣讲团走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读书活动试点单位、高校等,开展党史专题宣讲每年近6000场,受众达500万人次。
京华大地,创新重大主题新闻策划机制,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周年、“五子”联动、生态文明建设等宣传报道反响热烈。“新时代首都发展巡礼”主题报道,将“讲故事、讲经验、讲道理”和创新理念融入策划报道全过程,全网阅读量超42.9亿次,形成重大主题宣传新范式。建设一流新闻中心服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重大主场外交和大型活动,擦亮“北京服务”金字招牌。“3+1+17+N”媒体融合矩阵基本形成,市属媒体主要客户端下载量超1.89亿,不断创造更多正能量作品引领主流价值,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数量位居全国各省区市前列,《长安观察》《向前一步》等多个栏(节)目获得“新闻名专栏”称号。国际传播开辟海外社交平台新赛道,矩阵粉丝量达3700万。
京华大地,北京以专项整治带动全域创建,“文明驾车 礼让行人”成为冬奥重要文化遗产,“北京榜样”群体已达47万人,全市注册志愿者数量达到常住人口的1/5,市民文明指数和创城满意度连年提升。北京创新实施“‘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引领高校学生在参与首都文化建设中涵养家国情怀、激发报国之志。首都干部群众在服务保障建党100周年等庆祝活动中倾情奉献,在疫情防控、抗洪救灾中守望相助,展示出胸怀大局、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传承与创新,赓续历史文脉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
系统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赓续历史文脉,北京交出一份满意答卷。北京严格落实“老城不能再拆了”的要求,以中轴线申遗带动老城整体保护,划定49片历史文化街区,认定1056座历史建筑,承载着历史、述说着乡愁的老胡同,因申请式腾退、共生院模式焕发新的生机。
北京以国家文化公园引领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京杭大运河京冀段62公里实现全线通航,400公里“京畿长城”国家风景道尽显雄伟气象。
在传承与创新、历史与现代的交织中,北京“博物馆热”“非遗热”蔚然成风,会馆有戏、古建音乐季、国际非遗周,让传统文化与公众实现亲密对话,与公众实现深度连接。中华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迸发出生机与活力。
围绕重大历史节点,北京先后打造以卢沟桥、宛平城为中心的“抗日战争主题片区”;以双清别墅、天安门为中心的“建立新中国主题片区”;以北大红楼为中心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片区”。三大片区今年以来共接待3950万人次参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北大红楼、香山革命纪念地成为红色文化新地标,成为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课堂。与革命先辈跨越时空对话,接受精神洗礼,成为公众不约而同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馆长杨家毅对此表示,北京形成的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路径,在全国具有示范效应。
牢记使命,文艺展新姿精品献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出更多同新时代相匹配的文化精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改革,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
从让青年们边学党史边“催更”的电视剧《觉醒年代》,到问鼎中国影史票房冠军的电影《长津湖》,从生动呈现新时代中国乡村巨变的长篇小说《宝水》,到唱响民族团结颂歌的舞剧《五星出东方》……近年来,“京产”作品精品迭出、精彩纷呈。京产佳作频频斩获国家级奖项,“五个一工程”评选中,北京市连续三届获奖作品数量和总分名列各省区市首位。
《觉醒年代》《长津湖》《香山之夜》《香山叶正红》《李大钊》等文艺精品,多部作品成为现象级影视作品,带动社会持续的红色文化热潮,红色文化不断走向年轻受众,浸润人们的心灵。
北京坚持文艺展新姿、精品献人民,看大戏、观展览、品书香、购文创、游景点等成为京城文化生活新亮点。全市备案剧场达197家、日均演出120场,“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更加闪亮,今年3月,首届“大戏看北京”展演季圆满收官,4个多月的时间里,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院团在线下带来35部139场展演,共吸引约122700名观众走进剧场,线上“云剧场”播放量达到1.4亿次。金秋十月至年终岁尾,国家大剧院今年集中邀请代表当今古典音乐最高水准的名家名团接连登台,尽显北京作为“演艺之都”的特殊地位和无穷魅力。
“书香京城”“博物馆之城”建设,让北京文化底色更加厚重、更加充盈。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歌剧院、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等重大文化设施相继落成。北京建成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全市备案博物馆增至218座、年均接待5000万人次,实体书店超2000家、每年开展阅读活动3万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北京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祁庆国不无感慨道,北京博物馆以更加多元的形式,让文物“活”起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展现城市文化的窗口,拉近了博物馆和公众之间的距离。
北京97家市级园区带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融合发展活力迸发,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11%,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
文明互鉴,向世界展示北京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在冬奥筹办等重大活动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总书记思想的指引下,北京不断创新,不断开拓,在文明互鉴中,向世界展示北京智慧,北京贡献。
650余位海内外知名文化人士、50场嘉宾演讲和圆桌对话,2023北京文化论坛成功举办,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多位外国政要、文化领域国际组织负责人发表致辞演讲,与会嘉宾广泛探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主席盛赞,北京文化论坛促进达成新共识,探索文化领域新合作。著名导演张艺谋感叹,北京文化论坛是文化领域的一件盛事,体现了中国作为文明大国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也体现了北京作为世界文化名城的格局和胸怀。
作为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重要窗口,北京坚持首善标准做好重大主场外交文化服务保障工作,以一系列殿堂级文艺演出展现文明大国的文化气象。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呈现美轮美奂的文化盛宴,中国式浪漫惊艳世界,中华文化国际表达有了新的示范性实践。北京国际电影节、国际音乐节、国际设计周等搭建起多领域文化交流平台,“魅力北京”“欢乐春节”等文化外宣活动广受欢迎,1000多批次文化交流项目走向海外。新近落幕的第75届法兰克福书展上,北京出版集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北京文化为核心主题,向世界出版同行奉上了一场京味浓郁、亮点纷呈的书香盛宴。
北京,亘古亘今、日新月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北京将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砥砺前行,奋楫扬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奋力谱写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北京篇章。